banner
Sunma

Sunma

看海天一色,听风起雨落 执子手吹散苍茫茫烟波

叶秀山论康德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工作是要 “建立” 一个 “经验自然必然科学知识” 的 “王国”,问这样一个 “王国” 是如何可能的?它的 “实事” 的 “根据” 何在?而 “法权” 的 “根据” 又安在?这个 “de facto(实事根据)” 和 “dejure(法权根据)” 的问题,康德是分得非常清楚的,读者如不注意这个区别,也难进入康德的哲学。

康德并不否认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官所提供的材料,没有感觉接受的 “刺激”,则绝不会产生 “知识”;只是在休谟的慎密分析下,感官提供的材料组合,只能给出一种常识习惯性因而也是主观的普遍性,而不能提供必然性。休谟当然也看到逻辑、数学是具有不依赖感觉经验的必然性的,但它们也只具有主观的必然性,不具备客观性。在这个问题上,实际上康德的 “批判哲学” 是要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即 “建立建构” 一种 “客观的必然性”,这样才能有 “建立建构”“知识科学王国” 的可能性,否则,被休谟所 “分割分裂” 的 “领域领土” 是分崩离析的。

于是,“统一疆土” 的关键在于这个 “王国” 要在一个 “统一” 的 “法律”“规定” 之下,诸种 “因素份子”“摆正” 各自的位置,“共存” 于 “统一同一法律” 之下。“实事经验感觉” 固可相 “异”,而在 “法权” 上却在 “同一法律”“支配规定” 之下,这样,在 “知识王国” 才有可能解决自古代希腊以来 “一” 与 “多” 的问题。
于是在这个问题上,康德的意思是:“感官” 提供之 “材料”—“感觉”,固然是 “知识” 的必要条件,它们给 “感官” 以 “刺激”,但并不能给予这些材料以 “规定”。“感觉经验” 是 “实事性” 的而 “理性” 的 “知性认知性” 的功能才是 “决定性支配性规定性” 的:前者是 “实事” 的,后者是 “法理” 的。“实事” 是 “经验” 的,“法理” 是不依靠经验的,康德按休谟的说法也称它们为 “先天的 apriori”。这两种 “因素”“结合” 在一个 “统一” 的 “领域领土 —— 科学知识王国” 之内,这些 “先天的” 理性知性功能发挥出 “规定决定支配” 作用,就使这些 “知识” 不仅是 “习惯” 的 “约定俗成”,而且是 “必然” 的。这样,康德对休谟工作的推进就在于:“经验知识” 不仅仅是 “经验习惯” 的,而且也有 “先天必然性”,即,在 “经验” 中,也有 “不依赖经验” 的 “先天” 因素,而且这些 “因素” 是 “决定性规定性支配性” 的。在这个意义上,受 “先天性”“规定决定支配” 的 “经验知识”,就叫做 “先验性(transcendental)知识”,这种知识具有 “客观的(实事对象的)必然性”,因而是 “科学知识”。

那些 “先天性” 的 “因素” 通过什么来起到 “先验性” 的作用?通过对 “经验” 的 “立法” 作用。“知性” 为 “自然”“立法”,使对 “自然” 的 “感觉敬仰” 得到 “规定”,使原本是 “综合” 的 “经验” 也具有 “先天性”,同时也使原本是 “分析性先天性” 的 “逻辑形式” 也具有 “综合性”,这就是康德所提出的 “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这一问题的创造性意义所在。“知性” 通过自己对 “经验自然” 的 “立法权” 使 “先天综合判断” 不但在经验事实上有了 “客观基础”,而且在 “法权法理” 上也有了 “根据”,这样一个 “基础” 和 “根据” 对 “科学知识” 的发展起到了 “维护” 和 “促进” 的作用。

但是,“科学知识王国” 的 “领土” 虽然在 “经验实事” 上是 “无限” 的,但在 “法权” 上则是 “有限” 的。这就是说,“知性” 的 “立法权” 是 “受到”“限制” 的,这层意思,需要很好地加以考察。
什么叫在 “经验事实” 上是 “无限” 的?就是说,“知性” 的 “立法权” 在 “空间” 上允许无限扩展,在 “时间” 上允许 “无限”“延伸”;但它不允许 “扩展延伸” 到 “时间空间” 之 “外”。
这一点,在康德,甚至整个德国古典哲学,也是很重要的观念。

在康德,“时空” 对于 “科学知识王国” 而言似乎是一个 “关口”,“感官” 所提供的材料通过这个 “关口” 以 “合法” 身份 “进入”“科学知识” 这个 “王国”,然后才有可能按照 “知性” 所立之 “法”“组织建构” 成为一个 “必然” 的 “(理论)体系”。但这个 “关口时空” 虽然是 “直观” 的,但却也是 “先天” 的,即不依赖于 “经验” 的,因而 “时间” 和 “空间” 本身就像 “知性” 的 “概念范畴” 一样只是一些 “(先天)形式”。于是,两种 “先天形式(直观的和概念的)” 相 “结合综合”,遂使 “先天综合” 成为 “可能”,在这个可能性的内部,“知性”“合法地” 行使着 “立法权”。

然而,“超越” 这个 “时空” 的 “直观”“范围” 之外,“知性” 则 “无权立法”。就知识论来说,它所运用的那些 “先天” 的 “概念范畴”,只 “允许” 运用到 “经验直观” 的范围之内,即 “时空” 之 “中”。

“在”“时空”“中”,这是 “知性立法” 的 “权力” 的 “界限范围”,“超出” 这个范围,“知性” 那些 “概念范畴” 不允许行使它的 “立法权”。“批判哲学” 的工作,就是要划出这条 “界限”,“限制”“知性立法权” 在 “时空” 之 “内”,防止 “知性” 之 “僭越”。

“知性” 为什么会有 “僭越” 的倾向?未经 “批判审定” 的 “知性” 并不明了清楚它自身 “立法” 的 “权限”,自以为它有权为一切 “对象”“立法”,而它更因为自身并无 “直观” 的功能能力,它在 “知识经验” 范围内只能由 “感官” 来提供 “对象” 的材料。于是这些 “对象” 必须是 “在时空中” 的可感、可直观的事物,至于那些 “不在时空中” 的单纯的 “思想体” 单纯的 “概念”,如 “意志自由灵魂不灭神”,它们在 “时空” 中并无 “实例” 的 “证明”“证实”,“知性” 无权将它们放在自己的 “法权” 范围内,“建构” 成一门 “必然” 的 “科学知识”。“批判哲学” 首先要致力于 “划清” 一个 “界限”,防止 “知性” 的 “僭妄”,以为自己有能力 “超越” 这个界限直达这个 “超越” 的 “领域领地”。“批判哲学” 的工作表明,“知性” 的 “立法权” 只有在可经验、可直观的 “领域” 才是有效的。

只是,“批判哲学” 虽然已经明确作出了这样的一个 “界限” 的 “规定”,但也清楚地意识到,“知性” 对于自己的 “僭越”,常常是一个 “不可遏止” 的 “自然倾向”,其原因正在于:“知性” 自身并无 “直观” 的能力,总是以为凡在 “思想思维” 上 “无矛盾说得通” 的就是 “真理”,而无需 “实事” 之 “检验验证”,而实际上,凡 “必然性” 的 “科学真理”,必须是 “主观(概念)” 与 “客观(实际对象)” 互相符合一致的。

“知性” 诚然可以 “无矛盾” 地 “思想思维思考” 这些 “超时空” 的 “表象”,但如果以为这些 “表象” 也是在 “经验” 中的 “实事”,从而是一些 “可以直观” 的 “对象”,“狂妄” 地以为这些 “思想体本体” 如同世间 “万物” 一样也是 “一物”,则这个 “无矛盾” 的局面就会被 “知性” 这种 “僭妄” 所摧毁,陷于 “二律背反”。在这个意义上,“二律背反” 乃是对 “知性”“僭越狂妄” 的一个 “惩罚”。

然而,“知性” 的 “僭越” 却也是它的 “自由” 的一种 “不可遏止” 的趋向。“知性” 原本是属于 “理性”,是 “独立自主” 的,因而是 “自由” 的,只是它要在 “经验自然” 领域里 “建立建构” 一个 “必然的王国”,它就会受到不使它自身而是一个 “不同于自己异己” 的 “客体对象” 的 “界定”,它的 “立法” 范围当受 “外在空间事物”(物理自然现象)和 “内在时间事物”(心理现象)的 “限制”。而对于 “知性” 自身的 “先天性独立自主性” 和 “自由”,则并无 “立法权”,因为在一个 “(独立)王国” 内,“立法者” 须得为一个 “异己” 的 “对象”“立法”,才是一个 “综合” 的、有 “内容” 的,而并非徒具 “形式”。因此,当 “知性”“思维” 一个 “事物自身” 的 “本质本体思想体” 时,就只能是一个 “空洞的形式”,一旦要把那些 “事物自身” 的 “理念” 当作 “经验” 和 “现象” 中的 “事物” 来作 “科学性” 的 “把握”,则会 “自相矛盾”。在这个意义上,“知性” 在 “经验科学王国” 里,只拥有 “形式” 上的 “自由”,而在 “实质感觉材料上” 上是 “受(时空直观)限制” 的。

不过,“知性” 在 “知识王国” 中 “僭妄” 的 “自由化”“倾向意图目的”,不但受到 “时空” 条件的 “限制遏制”,而且也得到 “理性” 在 “实践” 上的 “规定”。在这个意义上说,“实践理性” 意义上的 “自由” 就不仅是 “形式” 的,而且是 “有规定有内容” 的。“理性” 的 “实践性” 保障了 “自由” 的 “现实性”。

这就是说,“理性” 在 “实践” 上为 “(意志)自由”“立法”,给 “自由” 以 “规定”,一如 “知性” 在 “理论” 上为 “自然”“立法”—— 给 “自然” 以 “规定”。

“知性” 为 “在时空中者”“立法”,给 “自然” 以 “规定”;“理性” 为 “超时空者”“立法”,给 “自由” 以 “规定”。

“受时空限制者” 在 “理论” 上为 “必然”,“不受时空限制者” 在 “实践” 上为 “自由”:前者是为 “知性”“建立建构” 的 “科学知识王国”,后者是为 “理性”“建立建构” 的 “道德实践王国”。

在这个意义上,“自由” 并非 “无法无天”,“不受时空限制者” 不是 “天马行空”。相反,这些 “无限者不受限制者” 只是不受 “时空” 条件的限制,而是 “遵循”“理性” 为 “自己自由” 所立之 “法”“行事实践”。“自己立法自己遵守” 乃是 “法” 的最高意义,也是比 “时空自然” 中之 “必然性” 更为 “严格” 的 “超时空自由” 的 “必然性”—— 也许古代希腊叫做 “命运命定”。

我们看到,由于 “实践理性” 为 “超时空者” 的 “立法” 职能,遂使在 “理论理性思辨理性” 行使 “立法权” 的 “知性” 的那种 “僭妄”“意图” 得到 “疏导” 和 “引领”,使之 “安于” 自己的职守,为探索 “自然” 的 “奥秘” 而不断不受限制地努力,在 “时空”“广阔天地”“中” 行使自己的权力,将 “实践理性” 所 “设定” 的 “终极目的” 当作一个 “理想”,去 “不断”“接近”。“”“引领” 着 “知性” 的 “发展”“方向”,有了这个 “目标” 和 “方向”,人类所做一切劳作,才谈得上是 “进步” 的。

“实践理性” 所 “公设” 的 “终极目的至善” 就 “知识王国” 说,是一个 “超时空” 的 “理想”,但就 “道德王国” 来说,却具有 “现实性”,因为 “实践理性意志自由” 本就意味着 “要”“实现” 一个 “目的”。“目的” 虽尚未 “实现”,但是 “为了”“实现” 才 “设定” 的,“在时空中” 的 “经验目的” 如此,“超时空” 的 “终极目的” 亦复如是。“理性”“承认”“终极目的” 的 “现实性客观性”,一如 “知性”“确认”“经验目的” 总是要 “在时空中”“实现” 自己。不仅如此,“知性” 同时须得承认有 “失败不能实现” 的 “目的”,因为 “知性” 的 “范畴” 包含了 “偶然性”;但是 “理性” 既为 “自己”“立法”,则 “法” 之所向,绝无例外,“超时空” 的 “终极目的” 的 “现实性” 也是 “绝对必然” 的。

于是,人们尽管不能在 “广漠空间” 和 “历史长河” 中找出 “终极目的” 的 “例证”,但仍 “有权”“确信” 这个 “终极目的至善” 的 “存在”。

如何理解 “实践理性” 对 “终极目的至善” 这个 “悬设公设” 的这种 “确信”,是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一项重要工作。康德的工作指出,这种 “确信”,来自不同于 “科学知识” 的 “证明”,也不仅仅依靠 “概念” 的 “演绎”,而是由 “实践理性” 本身作出的 “许诺”:人 “有权”“希望”“什么”。这个 “什么” 作为 “实践理性” 的 “道德自由目的”,虽在 “经验世界感性世界时空之中” 不具备 “现实性”,但在 “超时空” 的 “思想体本体” 的 “领域”,通过 “理性” 的 “实践”“立法”,使 “自由” 得到 “具体” 的 “规定”,因而同样有自己的 “对象”;这个(这些)“对象” 具有自己的 “规定性”,在这个意义上,也具有 “目的目标” 上的 “现实实现” 和 “确定性规定性”,而不仅仅是 “思想” 的 “形式”。

在这个意义上,“实践理性” 的 “对象”,也是自己 “设定” 的,犹如在 “知识领域” 里,“经验” 的 “条件”,也如 “经验对象” 的 “条件” 那样,“知性” 使 “经验对象” 成为 “可能”,“理性自由” 也使 “道德” 的 “对象”“终极目的至善” 成为 “可能”;只是在 “知识领域”,其 “对象” 必得 “在”“时空”“中”,而 “理性” 的 “道德实践”“对象”—“至善”,则总是 “在”“时空” 之 “外”。而所谓 “时空中” 和 “时空外” 只是意味着 “接受不接受”“时空条件” 的 “制约”,并非 “在”“时空” 之 “外” 有一个与 “经验世界” 对立的 “另一个”“天外天”“存在”,并非有一个 “天堂地狱” 与 “人世”“对立” 地 “存在着”。这是黑格尔后来所走的思想路线:“有限无限”、“必然自由”、“知识道德”、“理论理性实践理性” 是具有 “同一性” 的,而并非 “有限” 之 “外” 另有一个 “无限” 与其 “对立”。

实际上,康德也已经意识到 “知性” 和 “理性” 两个 “独立立法” 的 “王国” 有一个 “沟通” 的问题。在《纯粹理性批判》已 “预留” 了 “实践理性” 的余地,而在《实践理性批判》里又指出了 “实践理性” 对于 “理论理性” 的 “优先” 作用,即 “理论理性” 不可以影响 “理论理性”,但 “实践理性” 却 “可以”“影响”“理论理性”。这层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实践理性” 所 “建立建构” 的 “理念理想” 对于 “理论理性”“可以” 起到 “范导规范” 作用,“道德”“理当”“引导引领” 着 “知识” 的 “前进” 方向。

由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说,“不计时空条件的”“引领范导” 着 “受时空条件制约” 的。这个思路,我们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得到进一步的印证。

《判断力批判》面临着一个具体的个体世界,这个世界的 “普遍” 的 “规律” 方面,已经由《纯粹理性批判》作出了解决的方案,而那些 “个体” 的事物如何会是 “合规律性” 的,则 “知性” 的 “知识王国” 只能归之于 “偶然性”,犹如在这个王国里,“德性” 和 “幸福” 的 “一致符合” 也只是一种 “偶然” 的 “幸运”,只有到了 “实践理性” 的(不计时空条件)“至善” 中,这种 “一致符合” 才具有 “必然性”。
《判断力批判》要解决的正是这种原本是人言人殊的 “偶然” 的 “愉快” 何以不仅仅是一种 “快感” 和 “武断独断” 的 “目的论判断”。

我们这里想特别说的是:那些绝不脱离离开 “特殊个体事物” 所下的 “判断”,即:对那些决不能脱离离开 “时空条件” 的 “事物” 何以也有权作出一种 “判断”,而跟 “知识判断” 一样,“要求”“普遍” 的认同。

这就是说,“在时空中” 的 “感性” 的 “特殊个体对象”,人们也有权对它们作出 “普遍超时空不计时空条件” 的 “理智性”“判断”。

“审美判断” 绝不脱离感性的直观,艺术品也都有具象的因素,当然原则上是 “受时空条件限制” 的。但 “审美判断” 要 “判断” 的,并非(按照 “知性立法”)“在时空中特殊对象” 的 “客观属性”,而是这些 “对象” 对 “诸心智能力”“调节性” 的 “主观状态”,因此不是对 “对象” 作出 “规定”,而是作出 “反思”;而 “判断力” 对这些 “对象” 所作出的 “反思判断”,也有自己的 “先天立法” 的 “根据”,虽然这个 “根据” 不在 “知性”,也不在 “理性”,而在 “判断力” 这个 “心智能力” 本身。

这就是说,“反思判断力” 不能从 “知性” 为 “在时空中” 的事物 “立法” 中 “借用” 其 “法则”,也不能从 “理性” 为 “超时空” 的事物 “立法” 中 “借用”“法则”,而只能由 “判断力” 自己来为自己 “立法”,这些 “法则” 适用于从 “诸心智能力”—— 包括 “知性、理性、想象力” 之间的关系作出的关于 “特殊对象” 的 “评判”。这些 “对象” 当然是 “直观” 的,但 “反思判断力” 又不是按照这个事物的实际 “时空” 条件作出 “判断”,而是通过 “诸心智能力”“协调” 的关系中将它 “虚拟化”、“内在化”,似乎它们是 “寄生” 于 “知性” 的 “王国”,而又不 “估计” 该事物的实际 “时空条件”,从而 “驱使” 这些 “对象”“进入”“理性” 并 “赋予” 它们以 “道德” 的 “意义”。所以康德说,“美” 是 “道德” 的 “象征”。
这就是说,我们虽然在 “知识王国” 的 “时空”“现象界” 找不到 “终结目的至善” 的 “实存”,但是在 “审美艺术” 中,在大千世界的 “合目的性” 的 “关系” 中,有能力、有权利 “看到” 这种 “无限理念终极目的至善” 的 “象征”,虽然这种 “象征” 不能得到 “科学知识” 的 “客观”“证明证实”,而只是一种 “主观” 的 “修养” 和 “陶冶”,是一种 “鉴赏力”,但却大有益于协助 “道德理念理想”“引导推动”“科学知识” 在 “时空” 中 “永久” 的 “扩展” 和 “绵延”。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